首頁 > 基礎面分析 > 醫療保健作為避風港:防禦性板塊還是成長故事?

醫療保健作為避風港:防禦性板塊還是成長故事?

Sep 30, 2025 9:13 AM

投資者通常將醫療保健視為「安全港」——無論經濟繁榮還是衰退,人們都需要藥物。但在 2025 年第二季度,情況卻是喜憂參半。過去一年,醫療保健類股落後於大盤,使估值接近多年低點。這吸引了一些價值投資者的注意:標普 500 醫療保健指數在 2025 年初幾乎持平,而標普 500 指數上漲約 7%。與此同時,該行業也孕育著新的重磅藥物和人工智慧驅動的創新。簡而言之,醫療保健既是穩定的防禦性板塊,也是潛在的成長故事。究竟哪一面能勝出呢?

關鍵驅動因素

  • 政策與政治。在美國,上一屆政府推動了藥品價格談判、削減科研資金和醫療補助等措施。這種監管迷霧讓投資者保持謹慎。新一屆政府可能會緩解部分壓力——例如提高聯邦醫療保險優勢計劃的報銷比例。歐洲和其他地區也有價格管控和預算限制,因此政策變化在全球範圍內都很重要。
  • 人口與需求。人口結構是強大的長期驅動因素。全球人口正在老齡化,老年人的醫療支出已是年輕人的兩倍。在短期內,新冠疫情後的補償性需求推動了手術和治療的增加,提高了醫院就診量,但同時也推高了保險成本。這一浪潮正在消退,但結構性需求趨勢依然向上。
  • 創新與市場情緒。該行業不僅僅是穩定分紅。糖尿病和肥胖症藥物(如 GLP-1 療法)讓諾和諾德和禮來公司成為市場領導者。生物技術公司正在開發基因療法,並在藥物研發中應用人工智慧。分析師預計該行業的盈利年增長率約為 14%——遠高於市場平均水平。與此同時,醫療保健類 ETF 在 2024 年創下資金淨流出紀錄,使估值異常便宜。僅這一折扣就足以吸引價值投資者重返該領域。

基本面

估值處於罕見低位。標普 500 醫療保健指數的前瞻市盈率約為 16 倍,較一年前的 20 倍下降,而更廣泛的標普指數則高於 22 倍

然而,盈利能力依然穩健。製藥商憑藉專利享有高利潤率。醫療器械公司雖然在研發上投入巨大,但收入穩定。保險公司和醫院連鎖的波動性更大,利潤與成本控制緊密相關。尤其是保險公司,近幾個季度因醫療保險成本超出保費而承壓。不過,分析師仍預計未來將有穩健增長,中長期盈利增長預期保持在中到高雙位數,由定價能力和創新推動。

資產負債表整體強勁。製藥巨頭持有大量現金儲備,大多數為投資級企業,許多公司繼續支付股息或回購股票。設備製造商雖有負債,但受益於穩定訂單;醫院和保險公司則被要求維持儲備。整體而言,該行業有足夠的財務靈活性來應對衝擊。

宏觀順風與逆風

積極的一面是,人口老齡化保證了結構性需求。科技讓研發資金的利用更加高效。如果通膨降溫,勞動力和供應成本可能緩解;而隨著央行轉向鴿派,生物科技等成長股將受益於估值提升。

負面來看,醫療保健從未脫離政治。美國降低藥價的壓力可能持續。歐洲各國政府預算緊張,限制了支出增長。全球經濟衰退將打擊選擇性醫療程序,而持續的工資增長可能繼續壓縮利潤率。匯率波動和供應鏈風險也增加了不確定性。

從區域來看,美國利潤率最高,但政策壓力也最重。歐洲和日本由國家控制更多,提供穩定性但成長較少。中國和其他新興市場仍在快速擴張,但政策波動和價格上限使其難以預測。

區域醫療保健板塊表現(2024-2025)

折線圖比較 2024–2025 年各地區醫療保健板塊表現,顯示美國、歐洲、日本和中國指數的回報差異。

來源:TradingView。所有指數均為美元總回報。過往表現並非未來表現的可靠指標。數據截至 2025 年 9 月 30 日。

風險

最大的風險是政策衝擊——突然的藥價上限或聯邦醫療保險削減可能抹去該行業大部分估值吸引力。第二個風險是盈利不及預期:保險公司已警告醫療成本上升,如果肥胖症或糖尿病藥物表現不及預期,成長前景可能受挫。情緒也是風險之一:隨著 ETF 創紀錄的資金外流,投資者可能繼續回避該行業,即便估值便宜。再加上潛在的地緣政治動盪或大流行病,風險依然存在。

最終結論

當今的醫療保健既是避難所,也是發射台。其防禦性的一面——剛性需求、穩定現金流、健康的資產負債表——使其在市場動盪時成為穩定器。但創新、人口結構和低估值也賦予其真正的成長潛力。在多年表現不佳之後,該行業再次具有吸引力,儘管政策不確定性和成本壓力依然存在。對於投資者來說,明智的做法是不將醫療保健視為「防禦」或「成長」的單一標籤,而應將其視為一個多元化領域,既有安全、分紅穩定的企業,也有高速成長的創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