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基礎面分析 > 美國 vs 歐洲股市:誰在引領降息後的反彈行情?

美國 vs 歐洲股市:誰在引領降息後的反彈行情?

Oct 07, 2025 3:27 PM

在經歷了兩年漫長的升息週期後,鐘擺終於擺向了另一端。美聯儲與歐洲央行都已開始降息,緩解了自 2022 年以來持續收緊的金融環境。但關鍵在於,兩地市場的反應並不相同。

美國市場看起來價格偏高,而歐洲仍以相當大的折扣交易。標普500指數的遠期本益比接近22倍,接近歷史最昂貴水準,而歐洲的STOXX 600指數則在13–15倍之間,為數十年來最寬的估值差距之一。自然,投資者提出了關鍵問題:隨著政策轉向寬鬆,哪一方更具上行潛力——美國還是歐洲?

多年來,全球基金一直重倉美國、低配歐洲。但這種情況開始出現變化。隨著降息的推行,2025年中期的調查顯示,基金經理正重新傾向歐洲,同時減少美國的曝險。這種轉向是暫時的還是持久的輪動,仍有待觀察。

主要驅動因素

儘管美聯儲與歐洲央行都在放鬆政策,但步伐並不一致。市場預期到2025年底,美聯儲將降息約150個基點,遠高於歐洲央行的信號。這推動了兩地市場截然不同的氛圍。在美國,投資者為更便宜的資金與科技股的反彈而歡呼,而歐洲因降息較慢,樂觀情緒相對溫和。

美股的估值接近歷史高位,而歐洲仍顯便宜。在美國為每一美元盈利支付兩倍價格,對部分投資者而言並不划算。這一折價吸引了那些認為如果經濟增長穩定,歐洲最終能迎頭趕上的價值型投資者。

美國市場以科技股為主,目前科技板塊約佔標普500指數的三分之一。因此,當利率下降時,大型科技股率先上漲。而歐洲則更依賴銀行、工業與奢侈品產業——更偏向「實體經濟」而非「數位繁榮」。這意味著當成長型行情來臨時,美國跑得更快,但當價值股與循環股回歸時,歐洲則更具優勢。

投資者持倉的變化同樣說明了這一點。2025年初,隨著全球投資者從昂貴的美股中撤出,歐洲股票基金出現資金流入。但隨著美國科技股再度強勁反彈,部分資金又回流美國。目前資本仍在兩地之間來回擺動。

2025年迄今:美國 vs 歐洲股市表現

來源:TradingView。所有指數均為以美元計算的總回報指數。過往表現並非未來表現的可靠指標。數據截至2025年10月7日。

自降息開始以來,美股持續上漲,而歐洲的復甦雖穩定但速度較慢。

基本面:估值、盈利與資產負債表

簡而言之,美股之所以昂貴,是因為市場預期較高;而歐洲的低估值反映了懷疑,但也意味著潛力。標普500指數的遠期本益比為22倍,而歐洲僅為13–15倍。這意味著美國公司必須交出幾乎完美的業績以證明高價合理,而歐洲只需有「不那麼糟糕」的消息就可能帶來上行驚喜。

盈利表現解釋了部分差距。分析師預計,美國企業利潤在2025年將增長約15%,由科技與穩健的消費支撐。歐洲的盈利增長較慢,約為10%,但較去年低迷時期已有改善。換句話說,歐洲正在追趕,但缺乏亮點。

另一個差異在於企業如何回饋股東。美國企業偏好股票回購。2024年宣佈的回購總額超過1兆美元,而歐洲則偏好分紅,提供更高的股息收益率。從文化角度看,美國企業透過回購提升每股收益,而歐洲企業則提供穩定的現金回報。兩種方式各有吸引力,取決於投資者追求的是成長還是收益。

從財務狀況來看,兩地企業總體健康。美企負債較多,但現金也更充裕。歐洲企業通常較為保守,這雖然在繁榮期限制了上行空間,但在衰退時更具韌性。本質上,美國市場定價近乎完美,而歐洲較低的門檻則留有更多驚喜空間。

宏觀順風與逆風

通脹降溫減輕了央行的壓力,使其能夠降息而不會重新引發價格飆升。歐洲央行已三次降息,將存款利率降至2.0%。流動性正在改善,信貸條件正在放鬆,市場終於從逆風轉為順風。

更強勢的歐元——2025年對美元上漲約10–15%——也提振了歐洲資產,為以美元計價的投資者帶來更高回報。同時,全球製造業正在逐步復甦,推動歐洲的出口導向型產業。綜合來看,宏觀環境比過去幾年更加有利。

然而,風險仍然存在。通脹可能持續,迫使美聯儲或歐洲央行暫停降息。歐洲增長依然疲弱,徘徊在零附近;若中國復甦乏力,歐洲出口商將首當其衝。在美國,高估值意味著脆弱性。若人工智慧熱潮降溫或利潤率收窄,市場可能動盪。而地緣政治風險始終存在:關稅、選舉或匯率波動都可能迅速改變市場情緒。

最終結論

兩地市場都在講述引人注目的但截然不同的故事。美國擁有成長動能與投資者信心,但估值高昂;歐洲擁有價值、股息與更大的追趕空間,只要市場情緒改善即可受益。

美國領先但代價高昂;歐洲步伐較慢但更具性價比。接力棒可能根據盈利與資金流動隨時易手。目前華爾街仍領先,但歐洲的估值折扣令人難以忽視。在降息重啟、衰退憂慮減退的世界中,同時布局兩地或許更為明智,因為誰將贏得這輪反彈的下一階段,仍未有定論。